首頁 > 淮安文史 > 陳總兵莊

陳總兵莊

發(fā)布時間: 2024-08-05 21:12  關注度:547評 論  轉 發(fā)  收 藏  打 印
來源:淮海晚報  作者:陳谷登  編輯:淮安114網字號:[超大]  [中型]  [標準]  [小字]
導讀:我的老家在江蘇高郵城郊的陳總兵莊,村莊名字聽起來有點拗口,卻是后人為銘記明代治水功臣陳總兵——陳瑄而得來。據《繼禹堂陳氏宗譜》記載,我是陳氏家族的第二十五代后裔,因此時常懷念先祖陳瑄。

我的老家在江蘇高郵城郊的陳總兵莊,村莊名字聽起來有點拗口,卻是后人為銘記明代治水功臣陳總兵——陳瑄而得來。據《繼禹堂陳氏宗譜》記載,我是陳氏家族的第二十五代后裔,因此時常懷念先祖陳瑄。

陳瑄(1365年—1433年),字彥純,安徽合肥人,繼禹堂陳氏族譜第四代先祖,經歷明代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陳瑄的父親陳聞早年參加元末義軍起義,以義軍千戶身份歸降明太祖朱元璋,官至都指揮同知。作為陳聞長子,陳瑄長期跟隨在父親身邊,很早就展現出非凡的才能。朱元璋時期,他曾參與明軍平定江西、云貴等地的戰(zhàn)爭,表現勇敢,武藝高強,“以射雁見稱”,后遷任成都右衛(wèi)指揮同知、四川行都司都指揮同知、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等,參與維修都江堰工程,駐守南京江防。朱元璋死前傳位給長孫朱允炆,其子燕王朱棣不服,在奪位過程中,陳瑄率水兵幫助朱棣順利渡江。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接位,陳瑄因此被封為平江伯,并被任命為漕運總兵官,后督理漕運30年,其間負責建天津衛(wèi)城、修百萬糧倉,在京杭大運河沿線筑堤固壩、建閘浚河,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專家,為明代漕運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漕運管理制度的創(chuàng)立,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明宣德八年(1433年),陳瑄于任上病逝,享年69歲。明宣宗朱瞻基聽聞后,專門停朝一日,為陳瑄舉行國葬,并追封其為平江侯,贈太保,謚“恭襄”。陳瑄去世后,清河縣士紳百姓因其督漕有功、浚河有德,終“民感其惠”,于清河縣(今淮安市清江浦區(qū))清江浦東水神之傍立陳瑄祠(時稱“恭襄祠”),塑像崇奉。

陳瑄駐節(jié)淮安并兼管淮安地方事務,在疏浚南北兩段京杭運河的工程中,解決了許多技術上的難題,取得了輝煌的業(yè)績。他南浚儀征、瓜州二港,北鑿呂梁、徐州二洪石灘,修海門至鹽城段坍毀的海堤,開泰州白塔河通江,成為運河過江的另一水道。

陳瑄對淮安的貢獻更是有口皆碑。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他在淮安城西管家湖中劃湖為河,開鑿清江浦,筑堤引水至鴨陳口進入淮河,又西移邗溝至淮安城西,并入里運河,至此,淮安成為極少數完整見證了邗溝肇始、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三段歷史的城市。他又將漕運總兵官衙署設在淮城,還在清江浦設立漕運行府、常盈倉,這些都是淮安城市發(fā)展中的大事,奠定了此后數百年的淮安城市格局,造就了明清時期淮安城市的輝煌。

陳瑄在淮安工作期間,與高郵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多次來到高郵,親自指揮開挖高郵湖內運渠道,北至寶應南達江都,全長40多里,首尾與湖相通,河、湖相隔約3里,內圈農田數萬畝,并筑壩隔開湖河,用磚石護砌,修筑運河堤防工程,在湖堤上鑿井植柳造梁,行人皆受其蔭庇,造福了高郵的子孫后代,至今頌其功不衰。

陳瑄之孫、繼禹堂陳氏族譜第六代先祖陳謙,于明天順年間(1457年—1464年)由淮安遷往高郵,在城郊建起了莊園,占地約100畝,四周有河流環(huán)繞,經過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個100多戶人家的村落,莊上有各種店鋪、作坊、茶館、浴室、戲臺、學塾等,因其祖父是總兵官,所以世人稱此村莊為陳總兵莊,延續(xù)至今已有560年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陳總兵莊早在明正德年間(1505年—1521年)就建有陳氏宗祠和文昌閣,文昌閣是陳氏家族和文人學士初一至十五聚會論文的場所;宗祠則是陳氏家族安放歷代祖先牌位的地方,分為前殿、中殿和后殿三進。1940年,陳氏宗祠遭日寇焚毀,前殿和中殿房屋被毀壞,明正德十年(1515年)所賜匾額、聯式石碑等文物皆蕩然無存,只有后殿得以留存,還殘存了一些石礎和門墩,上有碑刻,圖案、文字清晰可見。1952年,宗祠幸存下來的房屋由政府改辦學校,名為德勝小學。1998年,學校搬遷,房屋閑置,歸村級所有,后經商談作價轉讓給陳氏,供家族祭祖及相關活動之用。2002年,高郵市政府將保留下來的宗祠后殿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定名“陳瑄治水紀念室”。2012年,陳氏家族的子孫后代和社會各界集資100多萬元,對陳氏宗祠進行了一次大修,更名為“陳瑄治水紀念館”。

走進陳總兵莊,陳瑄治水紀念館映入眼簾。紀念館主體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館內正廳安放陳瑄全身塑像,頂上懸掛著水利部原副部長翟浩輝題寫的“德禹功纘”匾額,兩邊抱柱上書寫的是明武宗御賜的對聯:“肇運金湯數十載,敷土奠川,當日中流資砥柱;開漕利涉千萬年,河清海晏,今時江漢永朝宗。”左右廳室分別展示了陳瑄及家族生平年譜、陳瑄及后裔治水功績、各級領導及地方政府重視支持等相關寶貴資料,圖文并茂,內容詳實。

陳瑄作為開國功臣,被明成祖朱棣封為平江伯,任命為漕運總兵官,而后陳氏一族為國為民屢建功勛,世襲平江伯十余世,可謂隆受皇恩。陳瑄去世后,由他的第二代長子陳佐襲平江伯。第三代是陳佐子陳豫襲平江伯。第四代是陳豫子陳銳襲平江伯。第五代是陳銳子陳熊襲平江伯。第六代是陳熊子陳堯襲平江伯,因陳堯無子,后由陳堯堂弟陳圭襲平江伯。第七代是陳圭子陳王謨襲平江伯。第八代陳王謨子陳應兆還沒有來得及襲爵就去世了,去世后朝廷增其平江伯稱號。第九代是陳應兆子陳啟嗣襲平江伯。第十代是陳啟嗣長子陳治安襲平江伯。在此期間,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發(fā)生“甲申之變”(1644年),明朝滅亡,清軍入關,陳治安為保全節(jié)操,自盡身亡,可見陳瑄后裔效忠明王朝的赤子之心。

陳瑄在治水、督漕的同時,勤政廉潔,對民間疾苦甚為關心。明仁宗朱高熾即位當年(1424年),陳瑄“上疏陳七事”——重國本、擇賢能、蘇民力、興學校、整軍伍、謹邊防、走漕運,皇帝剛剛即位,身為臣子沒有上表敬賀表,反而以上疏形式,要求天子勤于政事,不僅展示了陳瑄在漕運管理、水工建設等方面的遠見卓識,也體現了其公忠體國、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陳瑄身居高位卻沒有一點官架,生活簡樸、清廉自守,最終倒在了自己奮斗一生的崗位上。正是陳瑄勤于政事,為民生計,才會在身后民感其惠,立祠而祭,香火不絕,清代名臣張廷玉以“陳瑄治河通河道,為國家經久計,生民被澤無窮”予以高度評價。

陳瑄家族堂號原為潁川堂。潁川原本是一個郡名,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所置,以潁水得名,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潁川自設郡后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陳瑄家族以潁川為堂號,說明他們的祖先源于潁川,是當時潁川地域的望族。后來因陳瑄治水勞苦功高,明武宗御賜匾額“德纘禹功”,由此陳氏堂號改為“繼禹堂”。

作為繼禹堂陳氏家族后裔,又逢龍騰盛世,理應緬懷先祖功德,賡續(xù)家族血脈,傳承優(yōu)良傳統,報效祖國。

■特約撰稿 陳谷登

聲明:淮安114網(www.d7760.cn)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網新聞網站,淮安114網不生產、不制造新聞,僅為淮安本地網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如有侵犯您的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