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淮安文史 > 吳承恩與陸氏

吳承恩與陸氏

發(fā)布時間: 2023-11-27 12:12  關注度:1295評 論  轉 發(fā)  收 藏  打 印
導讀:《山陽陸氏族譜》記載了明清時期淮安名門望族下關陸氏家族世系繁衍情況和重要人物事跡,收錄了大量明清時期的文獻。令人驚喜的是,我們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此前沒有見過的吳承恩撰寫的詩歌和墓志銘,借助于新見的吳承恩詩文,得以窺見吳承恩與下關陸氏的交往過程和其創(chuàng)作思想。

《山陽陸氏族譜》記載了明清時期淮安名門望族下關陸氏家族世系繁衍情況和重要人物事跡,收錄了大量明清時期的文獻。令人驚喜的是,我們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此前沒有見過的吳承恩撰寫的詩歌和墓志銘,借助于新見的吳承恩詩文,得以窺見吳承恩與下關陸氏的交往過程和其創(chuàng)作思想。

001.jpg

為鄉(xiāng)飲賓陸鏜賦挽詩

明朝洪武年間,陸乾從鹽城到淮安,落籍下關東仁里,成為下關陸氏一世祖。陸乾的獨子陸輔薦授山東嵫陽縣學儒學教諭,陸輔生育有3個兒子,是為下關陸氏第三世,他們以儒術起家,在下關開枝散葉,綿延不絕,且以“樸義”治家,成為一方豪富,聲望甲于淮安。到下關陸氏第五世時,“東仁陸”成為淮安大家望族,陸鏜是其家族中杰出者之一。

據(jù)《山陽陸氏族譜》記載:陸鏜(1474年—1544年),字宗遠,號沖庵。其為人警敏,識見過人,志在四方,奮發(fā)有為,獲得巨大成功,“淮南稱巨室”。但是陸鏜淡薄名利,隱居自樂,“恒以濟物為志”,建造橋梁,修繕寺廟,鋪平道路,助力婚嫁,施舍棺木……孤貧者受惠無數(shù),無法計算。官府屢次延請他參加鄉(xiāng)飲,前后共三次為鄉(xiāng)飲大賓;潘塤、蔡昂、胡璉等淮人撰寫《鄉(xiāng)飲賓沖庵公征義傳》等詩文,弘揚陸鏜征義之舉。原本明代淮安府志不載“鄉(xiāng)飲賓”條,清代修撰乾隆《淮安府志》時,特立“鄉(xiāng)飲”條,把鄉(xiāng)飲賓陸鏜等載入其中。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春二月,陸鏜去世。戶部尚書、總督漕運都御史周金,兵部尚書王軏,刑部尚書胡訓、朱希周等朝廷高官先后為其撰寫挽詩,潘塤、蔡昂、楊谷、李元等淮安縉紳也紛紛撰寫《鄉(xiāng)飲賓沖庵公挽詩》等詩文,哀悼與祭奠鄉(xiāng)飲賓陸鏜,而禮部尚書費寀、東閣大學士張璧分別撰寫《鄉(xiāng)飲賓沖庵公行狀》《鄉(xiāng)飲賓沖庵陸君墓志銘》,追思陸鏜的事跡,紀念陸鏜的美德。

38歲的吳承恩激情難以抑制,為陸鏜賦《鄉(xiāng)飲賓沖庵公挽詩》一首:“淮海雄盤地千里,襟喉南北開江湖。生賢產(chǎn)俊贊廊廟,青云彩筆飛鴻都。淑靈隨事有魁杰,治生未必非良圖。翁家本由勤儉起,仰窺天時俯人理。調度元通用世機,遺華更得傳家體。鼓鐘和鳴深學宮,賓筵秩秩生清風。羨翁深幅映尊俎,交禮遂與邦君同。朅來一夢驚何遽,海上人傳見仙馭。宰木高原送夕陽,正是行人指碑處!痹娭锌隙戠M在治生、治家、傳家、修身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美好品德,高度贊揚陸鏜為“賢俊”“魁杰”。

為樸翁陸瓚撰墓銘

陸瓚,字宗器,自號“樸庵”,出生于1463年,在下關陸氏第五世兄弟輩中排行老大,是陸鏜的大哥。晚年時,陸瓚多患疾病,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六月二十六日去世,享年79歲。在他去世17年后的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52歲的吳承恩為他寫下《樸庵陸公墓志銘》,從而使得我們認識到了明代中期被鄉(xiāng)人稱之為“陸樸翁”的一代鄉(xiāng)賢。

吳承恩在《樸庵陸公墓志銘》中寫道:陸瓚生性坦率、平易。年輕的時候,陸瓚多有遠略,主動放棄家庭農耕產(chǎn)業(yè),去做生意,富裕以后,又主動放棄成熟的產(chǎn)業(yè),去釀酒發(fā)家,成為淮安的大商人,即“淮之大賈也”。陸瓚的釀酒生意越做越大,三個弟弟也以大哥為榜樣,做起了釀酒生意,陸家的財力更加豐厚。究其原因,是因為陸瓚天生具有經(jīng)營經(jīng)濟的能力,而且能夠隨時洞悉市場行情,體察事物、市場的變化,能夠當機立斷,果斷把握市場機遇,從來沒有貽誤過好時機。

當陸家基業(yè)宏大之時,弟弟們卻要求分家立業(yè)。陸瓚考慮到已經(jīng)不能和諧、協(xié)調地發(fā)展下去,就聽從了他們的建議。陸瓚主動出示賬本簿冊,只見賬冊上從頭至尾,記載非常細致,分毫之錢、一寸之紙無不清楚明白,三位弟弟嘆服不已。后來三位弟弟的資產(chǎn)都高過陸瓚多少倍。有的人責備陸瓚,說他失去了自己私人的生計,陸瓚卻十分平靜,對這一切毫不在意。

陸瓚雖然號稱殷富,但是他依然職事勤勞,遵規(guī)守約,一切都顯得樸素簡單。平時起居,穿的是褪色的布衣,戴的是半舊的氈帽;生活方面也儉樸簡單,食不兼味,居無華屋,在家沒有侍奉自己的婢女,外出沒有隨行的童仆;待人謙虛恭順,身處眾人之中,大家都不知道其就是大名鼎鼎的“東仁陸”。至于繳納賦稅,應對官府徭役,救濟別人急難,整治道路,修筑橋梁,更是慷慨以赴。

吳承恩飽含真摯的感情敘述陸瓚的世系、姓名、籍貫、生平事跡后,用銘文“惟有樸德,爰有樸福,是曰樸澤。石既剖玉,麗彼川谷”概括全篇,贊頌陸瓚樸實敦厚、胸懷寬廣、信守諾言的美好品德。

為同鄉(xiāng)學弟陸遙點贊

也許有人要問:吳承恩為何在陸瓚去世17年后才為其撰寫墓志銘?這就得從吳承恩與陸瓚的兒子陸遙之間的關系說起。我們知道,吳承恩的科舉之路是非?部、艱辛的。據(jù)研究,吳承恩曾七次鄉(xiāng)試不第,45歲時才補得“歲貢生”,進入南京國子監(jiān)學習。吳承恩在《樸庵陸公墓志銘》中說,“往余造南太學,淮郡陸生遙者與焉”,也就是說吳承恩在南京國子監(jiān)學習的時候,陸遙也在南京國子監(jiān)學習,吳承恩與陸遙既是淮安同鄉(xiāng),又是國子監(jiān)同學,而吳承恩年長陸遙6歲,所以說陸遙是吳承恩的同鄉(xiāng)學弟。

其實,嘉靖四十年(1561年)前后,下關陸氏家族的陸驥、陸遙、陸鎡、陸蕙、陸卿、陸泰等人先后在南京國子監(jiān)學習。而陸遙雖出生在豪富之家,卻“薄財厚學”“文雅好修”,沒有沾染紈绔子弟的不良習氣。尤其是自其父親去世之后,陸遙的家庭資產(chǎn)在不斷減少,而他的學問和聲譽卻與日俱增,而且他的3個兒子在自己教育之下,也發(fā)憤學習,都“有科第之望”,給吳承恩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因此吳承恩不吝贊美之詞,說陸遙是“余所愛也”。隆慶五年(1571年),陸遙不負眾人期望,擔任四會縣主簿(《光緒四會縣志》),后升任河南周藩府奉祠一職。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陸遙到京師參加考試,名落孫山后,將要返回淮安。陸遙就把父親去世十多年,家庭多有變故,準備嘉靖庚申年(1560年)安葬父親的情況告訴吳承恩,并且請吳承恩為父親撰寫墓志銘。因為自己喜愛陸遙,平時與陸遙交往較多,也多次耳聞陸瓚的許多事跡,吳承恩欣然為陸遙的父親撰寫墓志銘。

令人欣慰的是,吳承恩與陸遙的友誼得到了延續(xù)。陳文燭在《吳射陽先生存稿敘》中說:“吳汝忠卒幾十年矣,友人陸子遙收其遺文,而表孫進士邱子度梓焉!奔磪浅卸魅ナ缹⒔旰,陸遙收集、整理其遺存下來的文章,再由吳承恩表外孫邱度刊刻出版,也才有了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吳承恩《射陽先生存稿》。吳承恩與陸遙之間真摯的、深厚的同鄉(xiāng)情、同學情由此可見一斑。

■特約撰稿 徐愛明 王愛兵

聲明:淮安114網(wǎng)(www.d7760.cn)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網(wǎng)站,淮安114網(wǎng)不生產(chǎn)、不制造新聞,僅為淮安本地網(wǎng)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如有侵犯您的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