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淮安文史 > 清江浦十里長街尋訪

清江浦十里長街尋訪

發(fā)布時間: 2023-01-30 09:40  關注度:8501評 論  轉 發(fā)  收 藏  打 印
導讀:筆者曾寫了篇《古老的淮陰十里長街》,2005年5月8日刊載于《淮安日報》。后來有讀者有些異議 。為此,筆者查閱了《咸豐清河縣志》《光緒丙子清河縣志》及1936年出版的《淮陰風土記》,并兩次進行實地尋訪,對清江浦十里長街有了較系統(tǒng)而真實的了解,今試為《淮周刊》讀者還原歷史真相。

筆者曾寫了篇《古老的淮陰十里長街》,2005年5月8日刊載于《淮安日報》。后來有讀者有些異議 。為此,筆者查閱了《咸豐清河縣志》《光緒丙子清河縣志》及1936年出版的《淮陰風土記》,并兩次進行實地尋訪,對清江浦十里長街有了較系統(tǒng)而真實的了解,今試為《淮周刊》讀者還原歷史真相。

image.png

●兩次實地尋訪

2007年夏天,越河小區(qū)開始拆遷,我受淮安日報社委托,對該小區(qū)的越河街、同慶街、最東段的東長街,進行實地采訪,《淮安日報》連續(xù)四周用四個整版刊登了三條街的尋訪文章。我特地邀請了龐聲福、王乃榮二位老人一道同行,市廣播電視臺記者也隨行采訪。2012年下半年開始,筆者受淮安電視臺楊江淮先生委托,組成了一個班子,隨淮安視聽網(wǎng)、淮安廣播電視報社“尋找失落的記憶”大型文化活動攝制組一行,在即將拆除的西長街進行實地采訪拍攝。因此,對十里長街有了較系統(tǒng)而真實的了解。

05-銅元局大門(老照片).jpg

銅元局大門(老照片)

明朝成化年間,從水渡口街到娃娃井轉彎處,建了一段東長街。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為讓十分湍急的里運河水分流,以保漕運安全,挖掘了一道越河。不久,在越河北岸從娃娃井拐彎處向西至石碼頭街靠近越閘處修筑了東長街的西段。之前,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負責治河的都御史王宗沐,從海神廟開始由西向東到石碼頭街,拆除了臨河民房,用石塊壘砌了河堤,后來在這道石堤上先后建造了房屋、街道,是為河北西長街。在東長街西段建成后,不久從海神廟到西圩門的一段亦已建好,于是十里長街貫通。這條古街街道很窄,寬僅4米左右,且較彎曲。路面用長條石鋪就,下有排水溝,溝水排入里運河。

正因為十里長街是在不同時期分期建成,故街道彎曲不規(guī)則,隨之形成各自獨立的街名。從史料查證得知:清光緒二年(1876年)以前,自清江小閘(越閘)向東至車路口稱仁義洼街。再由仁義洼向東抵草灣,稱大車路口街。自越閘向西抵海神廟,稱小河北街,又自海神廟向西,稱太平莊街,再向西稱龔家路街。光緒二年,河北大街總稱河北長街,具體又分東長街為雙當鋪街,西長街東首稱錄事口街,西首稱永寧街。

在1921年以前,十里長街東段曾叫同慶街,西段叫阜成街。1923年淮揚徐海四屬平剖面測量局所繪的《淮陰縣城廂圖》標示,東長街東首為水渡口大街,西首為萬字口東大街;西長街東首為十字西街,西首為阜成大街。1936年出版的《淮陰風土記》總稱為十里長街。此街蜿蜒曲折十華里,像一條彎彎曲曲的龍,因此人們又稱這條長街為“龍街”。

●讀書巷與崇實書院

在歷史上,西長街的西段從現(xiàn)尚存的消防支隊東隔壁的馬路頭巷(其時尚無淮海路)到清河路(原稱引河路)是教育區(qū),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里有書院、學校、私塾,清朝時出過兩位姓張的縣知事,還出過聞、王二位舉人,周恩來童年也曾在這里讀過書。這一地段的居民家家書聲瑯瑯,人人彬彬有禮,知禮守法。筆者走訪時,在門牌為“西長西街”的一段老街,發(fā)現(xiàn)有一“讀書巷”,訪問了附近老人,老人以驕傲的神情回答說,這里早先都是讀書人家,書香門第比比皆是,從無雞鳴狗盜之事。

08-1997年拆除前的玉壺春酒館.jpg

1997年拆除前的玉壺春酒館

從現(xiàn)馬路頭巷向東直達水渡口這段老街,是繁華的商業(yè)區(qū)。西長街西段有座很有名氣的海神廟,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鄉(xiāng)紳方甫卿曾在海神廟內辦過海神廟小學,1937年后改為永寧小學。在海神廟西有一古跡叫四公祠,是乾隆第二次南巡過清江浦時建,以紀念在淮治水督漕的四位大吏,即靳輔、齊蘇勒、嵇曾筠和高斌。四公祠留有殘碑,后移立在城南公園(清晏園)內。近年,在輪埠路重建四公祠。

海神廟西有一所崇實書院,該書院初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原址在里運河南岸的禹王臺西,創(chuàng)建者為李湛亭,是駐節(jié)清江浦的河督。咸豐十年(1860年),崇實書院毀于兵火。同治元年(1862年),漕運總督吳棠為振興清江浦的教育,帶頭捐款購買里運河北岸海神廟黃姓的一個廢園,修葺一新,移建崇實書院于此。掌教者多為名家,其中的吳昆田(字云圃,號稼軒),曾被后人在文廟立位,每年四月二十一日祭祀。在崇實書院舊址,有鄉(xiāng)紳張繼高辦過繩武初級中學。后來,高天摩在此主持成志中學,直到1949年后搬遷于解放西路,后又改名為市一中。崇實書院位于原大眾塑料廠院內(西長街北面)。

●“三范”故居和程莘農舊居

沿古十里長街,古跡不少,有仁慈醫(yī)院、娃娃井、耶穌堂、清真寺、水龍局、小關帝廟(又稱關帝祠,在西長街宜樓巷東側,1950年還存在)、銅元局、周恩來童年讀書處(程家花園原址)、萬公館、里河廳(民國時期治理蘇北運河水利的機關)、海神廟……這些古跡,有的完整保存并得到修復,有的殘破,有的被歷史煙塵所湮沒。

2007年拍攝的“三范”故居

“三范”故居紀念館現(xiàn)位于越河路西面里運河邊

筆者近日實地探訪了十里長街的范冕與“三范”故居、程莘農舊居。東長街272號為范冕與“三范”故居,早無人居住!叭丁奔捶睹嶂畬O:長兄尉曾,字耕研;仲兄紹曾,字農研;三弟希曾,字耒研!叭丁苯援厴I(yè)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筆者曾記述的“三范”史實,受到范氏在臺灣后人的密切關注。程莘農舊居在東長街232號。在中醫(yī)針灸領域辛勤耕耘了70個春秋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程莘農教授,被國內外學者尊稱為“針灸泰斗”。

2007年拍攝的程莘農舊居

程莘農故居現(xiàn)貌

香港《大公報》總經(jīng)理尹任先青少年時代生活在東長街284號小市口老宅中。尹先生自1963年以來,曾先后8次回故鄉(xiāng)探親。1965年,周恩來總理在北京親切接見了他,后來他數(shù)次應邀參加國慶觀禮。來淮探親期間,筆者兩次在東長街小市口其侄尹文杰家中見到了這位德高望重、平易謙和的前輩。2011年4月18日,我和尹文杰在香港又一次見到業(yè)已退休、95歲高齡的尹老。他于2012年10月17日在香港仙逝。

●仁慈醫(yī)院與時公館

美國人家雅各1912年在東長街東圩門外水渡口東北方向,購買下徐福仁家墳地,建蓋西式三層洋樓三幢、平房一百余間。院內為兩進院落,北院是外僑住宅區(qū),有林嘉美所住小洋樓一幢,南院是病房大樓和附禮拜堂的綜合樓。在醫(yī)院東面,教會還同時蓋了敬業(yè)中學大樓。1913年,門診所遷入新址,正式命名“仁慈醫(yī)院”。

06-仁慈醫(yī)院院長鐘愛華住處.jpg

仁慈醫(yī)院院長鐘愛華住處

2012年,筆者隨“尋找失落的記憶”攝制組一行,在即將拆除的西長西街57號見到了時公館女主人、77歲的時蕙老太。這是一棟四進明清式樣的古建筑,早年人稱“時公館”。時蕙老太告訴我們,時家與清河知縣萬青選家、周恩來家是親戚關系。時蕙的曾祖母是萬青選的女兒、周恩來的六姨媽。時公館是當年的名門望族、書香門第,與陳家花園(周恩來繼母陳氏的娘家)、萬公館(周恩來外祖父萬青選的宅。,在這條街上一字排開。時公館20多間的四進院落,我們尋訪時基本格局尚存,院落結構和淮安區(qū)周恩來故居很相似。遺憾的是,陳氏花園、萬公館均已蕩然無存。

07-時蕙老太展示萬曉庵畫作.jpg

時蕙老太展示萬曉庵畫作

這里,不得不說一說漕運路(又分漕運東路、漕運西路)。2002年,河北路改稱漕運路,且是全國唯一稱為“漕運”的路。此路歷史上曾稱為河堤路、河北大路、河北長街、河堆等等。十里長街與河北路歷史上曾被混為一談。其實,兩條路之間夾有一長條民房,如筆者原住的西長街六號,離小閘(越閘)僅約50米,但是向西一直到清河路,全都是各式民房。因此,河北路(漕運路)與十里長街絕不是同一條路。

■特約撰稿 何永年 文/圖

聲明:淮安114網(wǎng)(d7760.cn)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網(wǎng)站,淮安114網(wǎng)不生產、不制造新聞,僅為淮安本地網(wǎng)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如有侵犯您的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