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其他地區(qū)無須注冊,完全免費,只要2步,立即發(fā)布信息
首頁 > 淮安文史 > 博里地名的傳說

博里地名的傳說

發(fā)布時間: 2019-12-08 18:23  關注度:4275評 論  轉 發(fā)  收 藏  打 印
導讀:洪武五年遷蘇州閶門潘、楊、鄭三大姓人家到蘇北,他們拖家?guī)Ь,吃辛受苦,行走?shù)天,實在走不動了,就落腳在一個地方,這個地方荒無人煙,因地形平坦,便搭建了草棚,勉強存身。

近來隨淮安區(qū)檔案館同志進行“千村萬戶”口述史走訪活動,在和多位博里村七八十歲老人們訪談時,老人們談到他們博里村村名是頭頭是道,且說法不一,很有意思,筆錄于此。

有人說,他們博里村起初叫“扒溜溝”。那么,為什么叫“扒溜溝”呢?傳說明洪武初年,為加強國家統(tǒng)治,開發(fā)落后的邊遠地區(qū),實行了戍邊屯田制度,先后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多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其中第一次在洪武五年遷蘇州閶門潘、楊、鄭三大姓人家到蘇北,他們拖家?guī)Ь,吃辛受苦,行走?shù)天,實在走不動了,就落腳在一個地方,這個地方荒無人煙,因地形平坦,便搭建了草棚,勉強存身。

萬物離不開水,人有水才能生存。他們就在附近地方扒個水塘。下雨時,這地方的水流到水塘里,作為生活用水。后來人越聚越多,用水量也越來越大,便逐漸形成一條里把長的水溝。為了通信和生活方便,便將這個集中居住的地方起個名字,因為這么一條溝是生存的源泉,又是人工扒出來的,這村莊就叫做“扒溜溝”。

到了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坐船南下,至灌南就登岸前行。他們曾在一家姓張的小店住宿,店中養(yǎng)了頭小毛驢,賣給了乾隆皇帝作坐騎。過后,村民把乾隆住過的小店命名為張店。從此,灌南人把這地方叫做“張店鄉(xiāng)”、“張店鎮(zhèn)”(此賣驢的故事由灌南人行到博里時提供的)。

乾隆一連走了三四天,到了這個叫“扒溜溝”的村莊,毛驢生病不能走,只好暫住下來,熱心的村民熱情接待并找來獸醫(yī)為驢治病,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時值嚴冬,為了避風,獸醫(yī)將毛驢牽到溝邊治療,可醫(yī)治無效。經乾隆同意,將這只毛驢在溝內剝了,并把驢肉分給當?shù)厝顺,村民們推三阻四不肯要,還一定要給錢,乾隆手下人說:“我們路過此地,深受大家多方面照顧,我們無法感謝你們,更不能要你們付錢,就算我們送給你們的一份‘薄禮’吧!彪S即繼續(xù)南下去了。事后,大家才知道是乾隆皇帝,為了紀念此事,就將原地名“扒溜溝”改為“剝驢溝”。

又過了多年,幾位有文化的老夫子,覺得“剝驢溝”這名字不是很雅,又聽說把驢肉分給大家吃,不收錢是“薄禮”不如就叫“薄禮溝”。但他們仔細琢磨推敲,覺得還是不妥,皇帝送給他們吃的驢肉怎能叫“薄禮”呢?乾隆皇帝的“薄禮”是謙虛的表示。有一年,一長者言道:干脆將“薄”改為“博”,博大精深之“博”,再加上“禮”,從字面、字義再到詞義上都非常有文化味了。于是,“扒驢溝”又改為“博禮溝”。

清光緒年間,淮安府為解決淮東鄉(xiāng)水患之苦,由淮安下關向東挑一“十字河”,以解決淮安東鄉(xiāng)的灌溉問題。從淮安向東穿過“博禮溝”中間,經史家舍、左鄉(xiāng)、流入馬家蕩,當?shù)厝肆晳T稱之為“小河”。當時負責開挖河道的官員在“博禮溝”丈量河道時,進行地名登記,發(fā)現(xiàn)“薄禮溝”或者“剝驢溝”地名不好,建議改一下。小河疏通后,這里是魚米之鄉(xiāng),還能稱“薄禮”嗎?應改名為“博里溝”,取博物之意,“博者多也,廣也”。官員此話一出,立刻受到當?shù)剜l(xiāng)親的贊同,從此將地名改稱“博里溝”。對此,也有人說,“博里溝”不用“博禮溝”,是因為在使用簡化字之前,“禮”字筆畫多,比較難寫,有人為方便書寫,就用了“一里二里”的“里”字。

時間長了,也沒有人認真糾正,后來傳開了,寫“里”字的也人多了,至今就叫博里了。

(本文作者:懷庚,文章來源:淮海晚報)

聲明:淮安114網(d7760.cn)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lián)網新聞網站,淮安114網不生產、不制造新聞,僅為淮安本地網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如有侵犯您的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