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淮安文史 > 淮安馬頭”地名源流考略

淮安馬頭”地名源流考略

發(fā)布時間: 2018-10-04 17:22  關注度:5984評 論  轉 發(fā)  收 藏  打 印
來源:淮安文史網(wǎng)  作者:佚名  編輯:淮安114網(wǎng)字號:[超大]  [中型]  [標準]  [小字]
導讀:清朝末年,“馬頭”為淮陰兩個直屬鄉(xiāng)之一,據(jù)《淮陰縣志》記載:“清宣統(tǒng)二年(1910),清政府頒行地方自治章程,清河縣(淮陰)改以前以里、圖行政管理單位為五市二鄉(xiāng),各置‘董’以管其市、鄉(xiāng)事務!辈痪酶摹笆小睘椤皡^(qū)”,所屬“馬頭鄉(xiāng)”“老子山鄉(xiāng)”為直屬鄉(xiāng)。“馬頭鄉(xiāng)”的建置區(qū)劃為:“其區(qū)域東至御路東,南至山陽縣(今淮安區(qū))界,西至二市新河頭西,南至洪澤湖,北至運河。所屬有:新莊鎮(zhèn)、高坂頭(前臨運河,淮安關設子口于此,曰天妃口)、張莊鎮(zhèn)、舊縣鎮(zhèn)、吳二莊鎮(zhèn)、小橋集、七堡、御壩、中馬頭、養(yǎng)馬灘、黃河灘。附:馬頭圩、王家
【題記】

很多人到過都江堰,知道“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魚嘴的設置極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jié)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節(jié)水量的作用。其實,“馬頭”也是一項水工建筑,其作用和“魚嘴”還很相似。而由工程名稱演變?yōu)榈孛,又賦予“馬頭”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意蘊。

地名是人們對特定方位、特定地域范圍的地理實體所賦予的專有名稱,地名的來源及更迭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軌跡,具有豐富的歷史、地理、語言、經(jīng)濟、民族、社會等科學內涵,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在新一輪鄉(xiāng)鎮(zhèn)布局優(yōu)化工作中,淮陰區(qū)由原來的14個鎮(zhèn)、7個鄉(xiāng)調整為9個鎮(zhèn)、4個街道,在地名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視野之下,淮陰歷史文化遺產(chǎn)中最具特色的文化記憶,也是地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積淀的歷史印證的一些老地名,如高家堰、王家營、古清口、新渡口等得到恢復使用,而這其中“碼頭鎮(zhèn)”恢復“馬頭鎮(zhèn)”最受各界關注,成為一個坊間熱議的話題。

馬頭:原為水工建筑

“馬頭”是埽工的一種,即“馬頭!。埽工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用于護岸、堵口、筑堤等工程的水工建筑物,埽就是用梢芟、薪柴、竹木等軟料,夾以土石卷制而成的水工建筑構件。每個構件叫埽捆,簡稱埽。將若干個埽捆連接修筑成護岸、堵口等工程就叫埽工。埽工技術起源于先秦時期,比較成熟和普遍運用于宋代,宋代以后特別是元明清三代,埽工都是堵口和護岸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潘季馴《河防一覽》卷四:“順水壩俗名雞嘴,又名馬頭。專為吃緊迎溜處所,如本堤水刷洶涌,雖有邊埽,難以久持,必須將本堤首筑順水壩一道,長十數(shù)丈或五六丈。一丈之壩可逼水遠去數(shù)丈,堤根自成游灘,而下首之堤俱固矣!瘪R頭埽用以挑溜護岸,又稱挑水壩、順水壩或迎水壩,俗稱雞嘴(嘰嘴)、馬頭。

“馬頭埽”往往用在水利工程的關鍵處,在堤防迎水之處,為防止堤工受損,順流斜向建壩,以抵御大溜頂沖者。張鵬翮《河防志》之“修防事宜·卷埽下埽法”曰:“建筑挑水壩之法。凡黃河迎溜之處,宜建挑水壩,又名順水,又名磯嘴,又名馬頭,其功最大!惫糯鷮τ谒そㄖc水流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對河槽變化的影響,最遲在東漢時期已有初步認識,河流挑溜治導常常和保護堤岸結合在一起,主要是為了約束水流、調整河槽,有時則主要是為了保護堤岸。用挑溜建筑護岸,東漢有八激堤,宋代這類建筑就十分豐富了,《宋史·河渠志》所說:“馬頭、鋸牙……,以蹙水勢護堤焉。”“馬頭”“鋸牙”都屬于挑水壩,即在河堤內當激流頂沖之處修筑一系列短挑水堤壩挑溜護岸,依平面形狀看,這些短壩并行排列形如“鋸牙”,單個的挑溜建筑伸入水中則狀如“馬頭”。

上自春秋,下至清末,延及近現(xiàn)代,淮陰清口區(qū)域是大運河上歷史最為悠久,使用時間跨度最長最具連續(xù)性的樞紐。南宋紹熙五年(1194),黃河第四次大改道,清口成為黃淮運交匯之地,向為水利重地,在河勢湍急迎溜險工地段,為防止河流側向侵蝕及因河道局部沖刷而造成的坍岸等災害,使主流線偏離被沖刷地段,建設“馬頭”工程用以挑溜護岸成為必然選擇。潘季馴《堤防告成疏》言:“歲防清江浦外河。內外相隔,僅同一線。河勢湍急,迎溜埽灣卷埽護岸,名曰“雞嘴”,冬春幫護,深下密樁,用石甃砌,方為永久。”潘氏所言“雞嘴”,就是本文所述的“馬頭”工程。黃河奪淮,侵及運道,及至明朝初年,運口迎溜之處“馬頭(雞嘴)”工程被視為要工。依據(jù)《咸豐清河縣志·圖說》(卷一)所載《明萬歷六年河口圖》等資料分析,明嘉靖以前所建的“馬頭”工程,就位于運口迎溜險工之處,其核心區(qū)在今官巷、御碼頭為中心的一片區(qū)域。

明萬歷六年河口圖

“馬頭”工程干系重大,每年的工程維護也極其講究。潘季馴《河防一覽》(卷三)記載:“清江浦內外河相隔僅得一線之堤,最為吃緊。況黃河自清河縣出口,由西射東,勢甚湍急,然掃灣清江浦內外河相隔僅得一線之堤,最為吃緊,況黃河自清河縣出口,由西射東,不過一百五十丈,止是卷筑雞嘴(馬頭)六道,每道相去二三十丈不等,阻隔來流,復于雞嘴中間卷埽護岸即可支持。然倉促籌辦未免張皇,若于冬春之間卷筑大埽,幫護老堤,埽外深下密樁,內用兩笆兩席以護!钥蔁o虞。”潘季馴總理河道,在原有運口護岸工程基礎上增建六道“雞嘴(馬頭)”,由其工程完備后尤心存擔憂,可見“馬頭”工程之重要。

運口“馬頭”工程頻繁出現(xiàn)于《明史》《清史稿》以及各級官員的奏疏等史料中,也屢見于明清時期各類典籍的輿圖之中。以“馬頭”工程建設為發(fā)端,歷代修筑了治黃、導淮、濟運、通漕、減災等一系列關鍵工程設施,有機地構成了復雜的清口水利樞紐工程。清口黃淮交匯處區(qū)區(qū)一隅,就堤壩而言,先后建有康熙御壩、汰黃堤、順黃壩、束清壩、攔黃壩、順清壩、清口五壩、蓋壩、濟運壩、順水堤、臨湖堤、轉水墩、分水墩、木龍……等工程,幾乎涵蓋了各種堤壩類型,林林總總,蔚為大觀。在清口,“馬頭”工程本身是要保護原有堤岸,還通過挑溜、改變河勢來達到整治河槽的目的。清代康乾時期,“馬頭”還與轉水墩(舊大墩、新大墩)等工程一起,起著控水、導水、引水的作用,淮河、洪澤湖之水通過“馬頭”“轉水墩”等工程控引,七分敵黃,三分濟運。

康熙四十一年前河口圖

馬頭:地名歷史由來

中國大運河的貫通以及漕運和民間商運的興盛,居民和流動人口的增多,商品流通的繁盛,帶動了運河兩岸城鎮(zhèn)的經(jīng)濟發(fā)展!榜R頭”作為大型水工建筑,起到了護堤、控水等作用,其與陸地連結部分面積巨大,因其控扼運口,地當沖要,加之地勢高亢,吸引了大量居民前來居住或經(jīng)商,日久人煙騰茂,市井繁榮,遂為大鎮(zhèn)!榜R頭鎮(zhèn)”地名首見于明嘉靖年間,《江蘇省通志稿·大事志》(第三十三卷)記載: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贛榆倭流劫海州、沭陽、桃園等處,至清河阻雨,徐、邳官兵分道蹙之,殲于馬頭鎮(zhèn)民家,斬首四十一級。此賊自日照登岸,不及五十人,流害兩省,殺戮千余人,至是始滅!庇纱丝芍,最遲在明嘉靖年間,馬頭鎮(zhèn)已經(jīng)成為淮河流域和千里運河線上著名市鎮(zhèn)。

馬頭鎮(zhèn)地當沖要,張煦侯《淮陰風土記》曰:“馬頭實為水埠,運河繞鎮(zhèn)三面,成一銳角灣;西與張福河接,謂運口;其東制以三閘,其南鎮(zhèn)以五壩。漕舟北上,游客西來,茲地實扼其襟吭!泵髑鍟r期,京杭運河是南北水上運輸?shù)拇髣用},龐大的消費需求刺激了運河兩岸城鎮(zhèn)工商業(yè)和服務業(yè)的發(fā)展。馬頭鎮(zhèn)是清口地區(qū)的文化地標,在清代以前的檔案史料中,不管是皇帝御旨、大臣奏折等文字材料,還是有關河工的一些圖表,“馬頭鎮(zhèn)”是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地名。

清末民初,馬頭極盛。當時,鄂、豫、皖等省沿淮而來的船只必經(jīng)淮、運二水交匯的馬頭,而后入運河北上南下;江南諸省進京賦粟納貢的舟楫必經(jīng)馬頭惠濟三閘(惠濟閘、通濟閘、福濟閘)而北去。三閘上下水位落差甚大,水流湍急,航途艱險。船頭上要絞關,下要把舵。船只日積200-400只,停泊綿延十數(shù)里。為免過閘之險,自淮河上游下來裝豆麥的船只到此必卸貨中轉,改裝鹽包、煤油、布匹、雜貨回皖;江南船只則卸貨改裝豆、麥、花生油、酒歸去。數(shù)省之商賈靠運銷貨物發(fā)財,當?shù)貏诠た块_船、搬運致富,保衛(wèi)團、商團卻靠收捐斂財。當時馬頭市井繁榮,僅豆麥糧行就有近30家,豬行五、六家,魚行3家,炭廠3家(大通、烈山、中興),每家均有四五萬噸至十余萬噸的轉運碼頭。山東、安徽以及江南諸省商人在馬頭建廠設店者較多,丹陽朱氏恒順一家就曾在此開設恒順、恒裕煙店、恒茂五洋百貨店、恒盛(或恒太)醬園、恒源茶食店5家店鋪,每家都有10間以上的店房。還有翠花春、四巧園、裕新園、鶴來園大小飯店40多家,茶館27家,大香肆2家(盛太和、劉太和),等等。

馬頭鎮(zhèn)街道格局基本維持原有的總體魚骨狀格局,縱向魚脊為安瀾古街,北起圩門口,南至頭壩。與安瀾街垂直交叉的“官巷-興盛街”位于大街南段,西側通往御碼頭、東側通向東岳廟和頭閘(惠濟閘),歷史上這里是最繁華的街區(qū)。其它與安瀾大街垂直的小巷主要位于安瀾街西側,其中大部分通向與安瀾大街平行的臨河后街,多有石砌臺階相接。興盛街有一磚砌門樓,正面刻“安瀾馬頭鎮(zhèn)”,背面刻“瑤池西望”,興盛街門坊為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馬頭市商重建。安瀾街西側通向御碼頭的官巷,傳說韓信少年時曾經(jīng)流落于此。明清時期,巷口建有磚砌拱券式門樓一座,1966年拆毀,1983年重修。西面書“襟帶河湖”,東面書“韓侯故里”。官巷與安瀾大街交匯處設官巷門樓,朝大街一面書“官巷”二字,另一面書“控引淮泗”四字。緊靠萬花樓南側有同慶巷老門樓一處,上有“同慶巷”三個大字。

清朝末年,“馬頭”為淮陰兩個直屬鄉(xiāng)之一,據(jù)《淮陰縣志》記載:“清宣統(tǒng)二年(1910),清政府頒行地方自治章程,清河縣(淮陰)改以前以里、圖行政管理單位為五市二鄉(xiāng),各置‘董’以管其市、鄉(xiāng)事務!辈痪酶摹笆小睘椤皡^(qū)”,所屬“馬頭鄉(xiāng)”“老子山鄉(xiāng)”為直屬鄉(xiāng)!榜R頭鄉(xiāng)”的建置區(qū)劃為:“其區(qū)域東至御路東,南至山陽縣(今淮安區(qū))界,西至二市新河頭西,南至洪澤湖,北至運河。所屬有:新莊鎮(zhèn)、高坂頭(前臨運河,淮安關設子口于此,曰天妃口)、張莊鎮(zhèn)、舊縣鎮(zhèn)、吳二莊鎮(zhèn)、小橋集、七堡、御壩、中馬頭、養(yǎng)馬灘、黃河灘。附:馬頭圩、王家圩!

碼頭:地名歷史沿革

查考地方文獻,“馬頭”地名一直沿用到民國25年(1936年)或之前一兩年,因之成書與民國22年(1933年)的《淮陰風土記》一書,在敘寫馬頭風物時一律使用“馬頭”地名。到馬頭鎮(zhèn)進行實地考察,也會發(fā)現(xiàn)鎮(zhèn)上一些民國早期的古跡遺址如“安瀾馬頭鎮(zhèn)” “馬頭官巷”等,也都使用“馬頭”地名。

“碼頭”地名首見于民國25年(1936年),《淮陰縣志》記載:“民國時期,淮陰縣設五個區(qū),區(qū)下設鄉(xiāng),鄉(xiāng)下設保、甲!比h共75個鄉(xiāng)、鎮(zhèn),民國25年(1936年),其第一區(qū)下轄“韓城鄉(xiāng)、大河鄉(xiāng)、南武鄉(xiāng)、荷生鄉(xiāng)、龍江鄉(xiāng)、永寧鄉(xiāng)、孔廟鎮(zhèn)、碼頭鄉(xiāng)、中市鄉(xiāng)、七里鄉(xiāng)、同慶鄉(xiāng)、安義鄉(xiāng)、洪福鄉(xiāng)、萬柳鄉(xiāng)、窯汪鄉(xiāng),共15個鄉(xiāng)、鎮(zhèn)!薄按a頭鄉(xiāng)”地名始現(xiàn),為一區(qū)管轄。

民國28年(1939年),國、共兩種政權并存,各有行政區(qū)劃。國民黨政權將全縣分為五個區(qū)、一個直屬鄉(xiāng),計33個鄉(xiāng)、鎮(zhèn)。據(jù)《淮陰縣志》記載:“城區(qū)為第一區(qū),合七個鄉(xiāng)、鎮(zhèn):城中鎮(zhèn)、十里鎮(zhèn)、城東鎮(zhèn)、馬頭鎮(zhèn)、韓侯鄉(xiāng)、窯汪鄉(xiāng)、大河鄉(xiāng)!倍虝r間恢復使用“馬頭鎮(zhèn)”地名,是年6月淮陰縣政府進行擴并鄉(xiāng)鎮(zhèn),其第一區(qū)下轄:城中鎮(zhèn)(安義鄉(xiāng)、蔣義鄉(xiāng)、中市鎮(zhèn)并)、城東鎮(zhèn)(孔廟鄉(xiāng)、龍江鄉(xiāng)并)、十里鎮(zhèn)(永寧鄉(xiāng)、萬柳鄉(xiāng)、同新鄉(xiāng)并)、韓侯鄉(xiāng)(韓城鄉(xiāng)、南武鄉(xiāng)、十里鄉(xiāng)并)、河濱鄉(xiāng)(大河鄉(xiāng)、紅海鄉(xiāng)并)、碼頭鄉(xiāng)(碼頭鄉(xiāng)、窯汪鄉(xiāng)并),再次使用“碼頭”地名。

1939年,中共淮陰臨時縣委成立,1940年9月,中共皖東北區(qū)黨委決定,淮陰縣二區(qū)(碼頭、南吳集、陳集、順河集、高良澗、老子山一帶)劃出,和泗陽二區(qū)合并,由“淮泗聯(lián)防辦事處”(后稱淮泗縣)管轄,“碼頭”地名已經(jīng)為國、共兩種政權共同使用。

民國28—34年(1939—1945年),日軍占領淮陰期間建立了日偽政權,其時日偽實際控制區(qū)只有清江、王營一帶,和幾個筑有據(jù)點的集鎮(zhèn),但其行政區(qū)劃仍沿襲國民黨時的建置,將全縣分五個區(qū),共28個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下設保、甲。其一區(qū)下轄:城中鎮(zhèn)、城東鎮(zhèn)、十里鎮(zhèn)、韓侯鄉(xiāng)、河濱鄉(xiāng)、碼頭鄉(xiāng)。日偽政權也襲用了“碼頭鄉(xiāng)”地名。

建國初年,“碼頭鄉(xiāng)”先后屬城南區(qū)、王營區(qū),1957年拆區(qū)并鄉(xiāng)時設碼頭鄉(xiāng),1958年改稱碼頭人民公社,轄二閘、桃園、泰山、民族、玉壩、新河、仲弓、舊縣、陶閘9個大隊,一個居委會。1960年,大隊劃小,新增太平、大溝、碼頭、惠民四個大隊,加上南陳集公社劃出的鄭臺大隊,共14個大隊,一個居委會。1983年恢復鄉(xiāng)制時,改為碼頭鄉(xiāng),原14個大隊改為村,居委會未變。1987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稱為“碼頭鎮(zhèn)”,轄碼頭、二閘、泰山、桃園、鄭臺、張莊鎮(zhèn)、玉壩、太平、新河、大溝、仲弓、惠民、陶閘、舊縣14個行政村和碼頭1個居委會。“碼頭鎮(zhèn)”地名一直沿用至2018年7月。

“馬頭”地名文化意蘊

地名是文化的鏡像,是反映社會歷史的活化石。從秦始皇置淮陰縣開始,今天的馬頭鎮(zhèn)就長期為縣治所在,“馬頭”地名不僅反映了淮陰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時也記載了淮陰歷史演變過程中的痕跡,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

馬頭歷史悠久,有2200多年歷史,這里居古淮水之南,其北對清口,是南達長江、北達河濟、西出中原之綰轂,向來為交通咽喉,兵家必爭之地。當承平之世,南船北馬,眾庶走集;戰(zhàn)亂之時,又刀光劍影,鼓角齊鳴。晉謝玄大戰(zhàn)苻堅、北朝王軌大敗吳明徹、唐楊行密清口之戰(zhàn)等等,諸多有影響的歷史事件都發(fā)生在這里。

馬頭英才輩出,這方水土養(yǎng)育了韓信、枚乘、步騭、張耒、龔開、丁世美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巨人,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人類社會的文明畫廊增添了光彩,有“兵仙”“神帥”美譽的大軍事家韓信就是他們中的最杰出代表。

馬頭古跡眾多,數(shù)千年的歷史積淀,留下了豐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韓信故里、漂母墓、甘羅城遺址、淮陰故城遺址、康熙御壩、三閘遺址、御制重修惠濟祠碑等等,讓馬頭處處溢彩流光、熠熠生輝。而植根于民間,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這片土地留下的歷史文化烙印,同樣具有不容忽視的歷史文化價值。

馬頭人文薈萃,千百年來,眾多文人墨客經(jīng)過這里,他們?yōu)轳R頭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繁榮的市鎮(zhèn)風情和景象悠遠的運河風光所吸引,紛紛加以吟詠,留下了大量優(yōu)美詩詞。這其中不僅有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李紳、杜牧、劉長卿、羅隱、溫庭鈞、蘇軾、張耒、楊萬里、文天祥等名家高手,還有隋煬帝和康熙帝、乾隆帝等三位皇帝。他們的詩詞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學寶庫,也為人們了解淮陰打開了一扇扇美麗的窗口。

作為千里運河線上最重要的古清口水利樞紐工程遺址所在地,馬頭被視為運河第一要樞,以清口水利工程系統(tǒng)和高家堰為代表的一系列治理保運的綜合水利設施,在治河思想、工程規(guī)劃和施工技術等方面體現(xiàn)了明、清兩代水利工程建設的最高水平,更反映了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偉大成就、創(chuàng)造精神與集體智慧,共同成就了水利科技史上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天才杰作,是工業(yè)革命前在世界范圍內具有代表意義的人類智慧的反映,是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實物資料,將成為展示大運河的影響力和文化魅力重要窗口,決定了淮陰在中國大運河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聲明:淮安114網(wǎng)(d7760.cn)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網(wǎng)站,淮安114網(wǎng)不生產(chǎn)、不制造新聞,僅為淮安本地網(wǎng)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如有侵犯您的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