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用“鱔”
讀了這篇文章,你會了解到鱔魚因做法不同而叫法不同,可能叫“軟兜”,可能叫“脆鱔”,也可能叫“燜張飛”……此外,古籍還記載,淮安名廚很多,做鱔魚非常有名,一桌全鱔席,有108道菜,令人稱奇!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各種農作物都成熟了,水中魚類也未雨綢繆開始“瘋狂”進食,準備過冬,黃鱔也不例外!睹t(yī)別錄》將鱔魚列為上品,曰:“鱔為上品,金秋最佳!敝T家本草言其有補氣之功,故俗語有“金秋黃鱔賽人參”之謂。
黃鱔,又名鱔魚,體細長呈蛇形,體前圓后部側扁,尾尖細。體表一般有潤滑液體,方便逃逸,無鱗。因鱔魚腹部多為黃色,故稱“黃鱔”。黃鱔常生活在稻田、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質水底層。
小時候,我常與小伙伴們一起捕捉黃鱔。釣黃鱔操作簡單,深受我們青睞,將魚線系在竹竿上,另一端系上稍大一點的魚鉤,穿上蚯蚓,就可以去釣黃鱔了。我們先尋找黃鱔洞,找到后將鉤子沿著洞口慢慢伸進去,引誘黃鱔上鉤。黃鱔咬鉤后迅速拉出來,再把黃鱔從鉤子上卸下來,直接扔到簍子里。
大人們常用彎籠捕黃鱔。用竹篾編成手臂粗細的圓柱形有折角的“籠”,類似人的手臂彎著的情形。彎籠的一頭做一個“洞口”,便于黃鱔進去。由于洞口做成了“倒刺”狀,黃鱔只能進不能出。另一頭做一個可拆卸的蓋子,然后放幾條黃鱔喜食的蚯蚓作為誘餌。傍晚時分,將準備好的彎籠放到可能出現(xiàn)黃鱔的水田或溝河中,用淤泥壓住彎籠。次日清晨收籠,總會有所收獲。
當時,生活條件有限,為了補貼家用,父親會把大一些的黃鱔拿到菜市場賣掉,留些小的給家里改善伙食。母親最拿手的做法是紅燒鱔段,操作簡單,營養(yǎng)美味又下飯。將鮮活的黃鱔宰殺、洗凈,斬頭去尾后切成小段。油鍋燒熱后倒入鱔段,加入醬油、醋、料酒等爆炒增香,再放幾個剝凈的大蒜頭,旺火燒熟后改中火,加蓋燜煨。收汁后,待鍋沿處散發(fā)出陣陣香氣就可以起鍋了。掀開鍋蓋,香味四溢,我肚子里的饞蟲瞬間被勾起,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塊送入口中,口感鮮嫩爽滑,味蕾瞬間被激活,至今想起依然回味無窮。
黃鱔肉質緊實細嫩,無論怎么做口味都是一絕。響油鱔絲頻頻亮相于各種宴席,頗受食客歡迎。鱔魚現(xiàn)殺現(xiàn)燙,去骨后切成鱔絲。油鍋燒熱后放入蔥、姜、蒜等炒出香味,倒入鱔絲煸炒,再加入料酒、醬油等,翻炒后快速出鍋裝盆,撒上一些蒜、蔥和胡椒粉,最后將沸油澆在鱔絲上。陣陣蒜香、油香、鱔絲香隨之彌漫,將濃油赤醬的誘惑發(fā)揮到極致,令人食指大動,欲罷不能。清燉黃鱔則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既口感鮮美,又營養(yǎng)豐富,是一道對身體有益的佳肴。如果在湯中加入山藥或蓮藕等食材同燉,口感則更加豐富。
黃鱔的烹制方法很多,汪曾祺在《魚我所欲也》中說:“鱔魚燙熟切絲再炒,叫作‘軟兜’;生炒叫炒脆鱔。紅燒鱔段叫‘火燒馬鞍橋’,更粗的鱔段叫‘燜張飛’!秉S鱔烹制技法不同,叫法也不同。清代文學家徐珂在《清稗類鈔》中云:“同、光間,淮安多名庖,治鱔尤有名,勝于揚州之廚人,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鱔魚為之,多者可致數(shù)十品。盤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鱔也。而味不同,謂之全鱔席!币淮笈胫器X魚的名廚和變化多端的烹制手段層出不窮,令人嘖嘖稱奇。而一道臘肉悶鱔魚更因北宋文學家蘇東坡的點贊而流傳至今。當年,蘇東坡被貶黃州,路過信陽時,當?shù)毓倮舴钌蠈槠洫殑?chuàng)的臘肉燜鱔魚。蘇東坡品嘗后贊譽有加:“美也、奇也、獨也。”如今,這道菜已成為當?shù)氐奶厣,廣為流傳。
黃鱔深受大眾推崇,除味道鮮美外,還因其營養(yǎng)價值高,是食藥兩用的美食。中醫(yī)認為,黃鱔性味甘、溫,入肝、脾、腎經,有益氣養(yǎng)血、祛風除濕、強筋壯骨和止血之功。清代食療養(yǎng)生著作《隨息居飲食譜》記載:“鱔甘熱,補虛助力,善去風寒濕痹,通血脈,利筋骨! 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研究成果表明,黃鱔脂肪含量適中,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等微量元素以及多種維生素,此外還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和鱔魚素。
“素絲挈長魚,碧酒隨玉粒!秉S鱔是大自然饋贈人類的時鮮之物,在這金秋時節(jié),約上朋友一起大快朵頤吧。
■特約撰稿 徐楠